(通讯员:李亚文 摄影:李铃燕)6月24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四届融合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朱志勇编审、北京联合大学钟经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于素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宫慧娜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冼权锋教授、西南大学赵斌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金琦钦副教授等七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围绕教材体系构建、教学策略创新及政策落地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朱志勇分享的主题为“教材编制中几个基本原则的实践性研究”。他系统阐释了政策性、制度性、教学性、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六大核心原则,结合培智学校教材特点,对生活性设计、插图配置要求及“双线三段式”教材设计模型等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强调了非连续性文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关键价值,为教材建设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钟经华教授围绕“基于国家通用盲文的盲校教材建设研究”这一主题进行分享。首先,钟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的发展脉络与实施步骤。自2018年起,骨干教师培训班便在全国多地陆续开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培训模式,成功组建了一支以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为核心单位的国家级培训讲师团队,有力推动省级培训广泛铺开,为盲校教材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至2024年期间,已成功举办三届全国通用盲文教材教法研讨会,未来此系列研讨活动仍将持续开展,持续为盲文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其次,在教材编写板块,钟教授重点阐述了国家通用盲文与盲校语文教材的融合要点。同时,他分享了当前存在的几个常见误区,如“三个月学会盲文”“语文教材盲与低视力同版”“国家通用盲文仅仅是盲校教材印制裁体”等,指出盲校也有必要开设独立的盲文课程模块,教材编写需在兼顾共性基础之上突出特殊性。此外,钟教授提出通用盲文标调在小学教材编写中的阶段性任务,从一年级的字字标调起步,直至六年级逐步攻克疑难问题,呈现层层递进之势。最后,钟教授深入讲解了新通用盲文五类短语分词连写规则,将原本复杂的规则予以简化整合,使其操作更为便捷高效。他强调盲文教材建设之路任重道远,呼吁更多人投身其中,共同推动盲文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于素红教授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为主题展开发言,从理念与举措两大核心方面深入剖析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于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融合教育是将残疾学生教育融入普通教育,是精致的普通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宫慧娜副教授围绕“指向核心素养的听障学生深度学习融合课堂构建”这一主题展开详细阐述。宫教授首先介绍了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现状。当前,听障融合教育有所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听障学生课程学习任务过重,教师在教学中对听障学生特点关注不足,提供服务需求匹配度低等,这些问题致使听障融合教育质量不理想。此外,融合教育育人观和育人实践存在片面性,忽视潜能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宫教授强调了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即向素质教育转变。
其次,在深度学习方面,宫教授指出听障学生融合课堂深度学习的构建,旨在实现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价值耦合,让每名成员都能以符合个人学习的方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着,她指出,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同化、顺应,进而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并在差异化的情境中实现迁移。
此外,宫教授还详细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表征,包括深度学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和建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最后,宫教授提出了听障学生融合课堂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包括聚焦理解、反思和批判能力提升的立体式教学设计,通过知识的结构化组织、模块化架构和网络化呈现丰富听障学生的认知结构,从教材走向文本、从文本走向教材的学习材料适应性改造,教学过程突出活动与实践促进听障学生深度体验,运用体现形成性、发展性、教育性的综合型评价,以及创设“真、美、情、思”的复合式教学情境。

冼权锋教授对香港地区特殊学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展开详细论述。冼教授介绍了香港在特殊学生教学资源开发方面的成果。首先,在评估方面,通过赛马会“智历奇境”学习计划,研发出适切智障学生的共通能力评估工具,评估学生的协作、沟通、创造力等九大共通能力。该工具由特殊教育学者、心理测量研究人员等组成的工作小组研发,通过适性评估为不同智障学生群体制订基线,并结合历奇为本学习(ABL)及虚拟实景学习(VRL)两种介入方式,研究学习对智能发展的影响。
其次,在教材研发方面,虚拟现实为本学习成为亮点。利用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拍摄不同场景,设计多元化情节,让智障人士体验日常生活情境,强化学员生活经验掌握。在教育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内容可视化、形象化,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知识主动性和保留度。同时,针对特殊学生学习特色,虚拟现实教学注重情境体验、娱乐游戏、处境反应等,实现技能学习、沟通协作等目标。
此外,冼教授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处理、情感检测等技术,为特教学生带来个性化学习计划、丰富的教学资源、智能辅助工具等支持。最后,在特教学生职涯培训与评估方面,冼教授分享了“4C-A Bright Future职涯培训计划成效研究”。该研究基于职涯建构理论,关注特殊需要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包括关注、自主、好奇、自信四个维度。通过“4C个人资源评测工具”,以桌游版形式评估学生职业适应力,为职涯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冼教授展望了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强调照顾差异、差异管理、庆祝多样性等国际融合教育目标,为特殊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赵斌教授围绕“培智学校课程教材建设的国际视野与在地化探索”这一主题进行分享。首先,赵教授阐述了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课程教材建设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管理,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实现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其次,在国际经验方面,赵教授介绍了各个国家的培智教育经验。
美国实施全纳教育,芬兰特殊需求学生在普通班学习,瑞典课程高度灵活,德国有特校普校并存,英国推行全国课程与调整版课程结合,加拿大基于省级框架制定个别化计划,澳大利亚通过调整国家课程强调职业技能。赵教授总结了培智教育课程建设的国际经验,包括强调课程的法规基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行调整、注重职业课程和社会技能、差异化理念贯穿评价等方面。针对培智教育课程教材在地化建设,赵教授解释了在地化的内涵,即根据特定地区的文化、政策、资源和需求进行本土化适配等原则。他还分享了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和杨凌子学校的在地化实践案例。
最后,赵教授提出培智课程教材在地化建设的多方面要求。培智课程教材在地化建设需在站位上支撑国家战略、满足民生需求;在制度上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分层分类评价机制;在原则上借鉴国际经验并与本土实际结合;在内容上突出育人性,兼顾学科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在资源上充分利用普教资源与本地资源;在实施上尊重差异,实施IEP、ILP;在权利上充分信任并尊重教师。

金琦钦副教授围绕“参与即融合,支持即育人——孤独症儿童全支持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分享。首先,金教授指出构建“全支持课堂”的必要性。从孤独症儿童本质特征和本真需求出发,他们作为社会融入极困人群,需要特别的支持。政策层面,自2006年孤独症被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孤独症教育事业发展。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各国孤独症平均发生率1%,我国0-17岁孤独症儿童达208万,占儿童精神残疾首位。
其次,为应对这些挑战,金教授提出了“全支持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框架要素。价值取向一为悦纳多样性,把孤独症看作是一种“文化”,学会理解和接受差异;价值取向二为促进参与,这是评判融合教育成效的一大关键指标。最后,在行动层面,金教授强调打造“全支持课堂”的系统支持路径。一是研制关键能力指标体系,提出“学术性目标+支持性目标”双维目标结构。二是建设支持性课程教材,提出“一般性课程+支持性课程”结构,注重知识完整度与梯度,贴合学生能力水平。三是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开发配套特色资源以及感觉需求动态座椅与压力背心等教辅具。四是创设友好班级环境,调研孤独症儿童友好型班级环境框架,构建全支持教室模型。五是创新联合教研,提升教师孤独症教学能力。此外,金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全支持课堂”的在地化实践案例。如青苹果学园聚焦幼小衔接支持课程教材探索,杭州湖墅学校聚焦区域全支持体系构建,卖鱼桥小学探索“个训课-集体课”贯通式设计,绍兴市上虞区构建以课堂支持为核心的“跨界支持”体系等。

图文作者:李亚文 李铃燕
编辑:张鑫
审读人:宫慧娜